当前,国内资管行业正经历转型期,一部分因素来自于监管层出于降低系统性风险与规范行业合规运营的目的,对资管行业各项细则进行规范;另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国外资管行业陆续涉入国内市场,其运营模式对国内即有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相关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目前大多行业从业者的共识是资管投资服务将呈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本期专栏通过对比“以产品为中心”与“以服务为中心”投资服务理念,说明两者的差异,探究“以服务为中心”投资服务的可能模式。
1.“以产品为中心”投资服务的缺陷
“以产品为中心”的投资服务是目前资管行业的普遍形态,投资者在金融机构购买产品的感受与购买房子、汽车相差无几,无非是更换了些“地基沉降系数”、“容积率”、“发动机功率”、“多连杆”等专业术语,最终的投资决策都是“买与不买”、“信与不信”。值得关注得是,近期的一些报道折现出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一方面摇着“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大旗,另一方面却依然延续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思路构建业务模式。例如,某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宣传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客群的精准定位和校验,能够基于财富管理场景和生态的闭环,结合客户的收入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给客户推荐不适合的高风险等级产品。这个案例的前半部分都是科技红利,问题出在后半部分推荐产品的结论,依然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产品的风险不高,但收益不符合投资者的需求,那么风险评级本身的完整性就有待商榷。例如风险评级是否考虑了资金的复合收益率能否满足投资者退休生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且投资者个人有意愿,则应该适当调高购买产品的风险等级。
2.“以服务为中心”展现投资服务的专业属性
“以服务为中心”的投资服务首先需要明确金融投资的专业属性。金融投资不是赌博,不是在缺乏专业依据的情况下凭借“神奇第六感”就能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而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学习才能出具恰当的组合投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金融投资咨询顾问的专业属性和会计师、律师、医生是一致的。金融投资咨询顾问与金融客户经理不能用专业术语来“哄骗”投资者,而是以目的为导向,切实进行资金规划。例如一个得了感冒的人是希望医生能够治愈感冒,而不是希望医生在专业术语的堆砌之后为其推荐一款“神药”。同理,投资咨询顾问,乃至资管机构服务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不仅仅是推荐金融产品。
3.探究资管机构及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式
目前资管行业已经开展“以服务为中心”投资服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极少数的头部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券商、资管机构和基金公司。该投资服务所使用的方法符合经典投资管理三要素:收益、风险、限制条件。收益包含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需求和愿望,前者可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率计算,后者需结合投资者对未来某种净资金状态的憧憬计算折现率;风险包括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意愿,前者基于投资者实际和可预期的资金风险状况,后者是投资者对未来某种憧憬状况的风险。限制条件包括流动性安排、投资期限与期间、税务策划、监管对合格投资者的要求、宏观经济等。可见,投资者是站在掌控资金状况的宏观角度决策金融产品或投资资产底层标的的配置权重。
“以服务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及资管机构)需要在场景和生态中融合经典投资管理三要素,才能构建符合金融投资专业的客户画像。再进一步而言,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可把典投资管理三要素融合在中台信息管理系统中,从而在前台服务客户的层面简化专业术语使用量,提升客户的服务感受。互联网平台的另一个优势是社交属性,可帮助投资咨询服务人员与投资者建立长期服务关系,促进专业投资决策的执行力。然而相关利用社交属性的创新成果还有待观察。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