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访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 翟立宏 银行理财需要更加注重探索与创新

分享: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 翟立宏

  2022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净值化元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机构充分发挥优势,与基金、保险、券商等其他资管机构良性竞合,共同构建资产管理行业新格局。

  今年,理财产品“破净”等现象频发,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专家认为,接下来,理财机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针对理财市场的这些相关热点话题,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展开对话。


  主持人:2022年临近尾声,您如何评价在这个“净值化元年”中银行理财市场的表现以及银行理财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翟立宏: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业务正式进入“净值化元年”,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配套细则的发布和实施,银行理财业务在产品管理、产品销售、投资运作、产品估值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规范化程度持续提高,复杂嵌套、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情况得到根本扭转,理财业务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3年多的整改发展,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诸多特点。

  一是理财规模稳健增长。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超30万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为45237款,存续规模约为28.9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79%和19.72%,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二是理财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期限结构看,新发理财产品向中长期限倾斜。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三季度,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数量占比持续增长,新发封闭式产品数量为5776款,占比89.55%,同比上升3.98%;与此同时,新发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进一步下降。从产品类型看,全市场新发固收类产品数量上升,但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数量下降。三季度,全市场新发固收类产品6213款,占比96.33%,同比上升1.84%;新发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数量自年初以来持续下降,三季度新发数量分别为186款和35款,分别占比2.88%和0.54%。

  三是创新型理财产品不断涌现。近年来,银行理财在探索多样化资产配置、拓展投研思路、形成差异化投资策略上积极尝试,持续引导理财资金向ESG、养老、碳中和、专精特新等领域倾斜。从产品数量看,2022年上半年,ESG、养老和“双碳”主题产品分别新发42款、21款和13款,三类创新型产品存续数量分别为175款、25款和84款,创新型理财产品发行节奏不断加快。

  四是理财产品“破净”等现象不断出现。进入2022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股市和债市价格波动明显。2022年3月份,受多因素影响,理财产品出现“破净”现象。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一季度末,在已披露的2.8万只银行理财产品中,总回报为负数的理财产品多达4500只,而累计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多达2150只。11月初以来,债券市场剧烈波动,主要利率债和信用债品种到期收益率持续上行,导致理财产品持续亏损。根据普益标准初步统计,截至11月16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中,最近一周收益出现亏损现象的产品高达三分之一。未来,理财机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


  主持人: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新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挑战,您认为最值得关注的竞争或挑战包括哪些方面?机构又该如何应对?

  翟立宏:全面净值化背景下,理财业务面临来自监管和市场的双重挑战。监管方面,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引导理财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推动银行理财规范运作、穿透管理。2022年以来,违规整顿力度持续强化。截至2022年10月末,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机构的罚款近9000万元,涉及多家理财机构。从被罚缘由来看,主要涉及理财产品销售和投资运作等领域,随着更多现场检查落地,未来或将有新的一批罚单陆续开出。

  在市场方面,随着市场持续波动,银行理财“破净”不断,资产端压力增大。与此同时,理财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理财业务规模排名靠前的100家银行理财机构占据96%以上的市场份额,且该比例还在持续提升,头部机构更是凭借规模和先发优势持续占领市场高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理财机构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持续强化投资策略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设计特色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升投资运作和净值化管理能力,加强资产端和产品端的期限适配,合理评估投资者和产品的风险等级。在风险防控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组合管理理念,加强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研究,运用投资思维重塑风险管理体系。在销售方面,理财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产品营销体系和渠道建设,规范销售管理;积极发展代销业务,引入特色产品,丰富产品货架,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竞争优势。此外,还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促进转型的持续深化。进一步加快金融科技建设,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赋能理财业务,提升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展望未来,有专家认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银行理财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包括绿色发展、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翟立宏:未来,银行理财行业需要更加注重探索与创新,结合客户的多元投资需求,拓展底层资产范围,在主题产品、权益投资、资产配置、跨境投资、另类投资等方面发力,为投资者提供品类更丰富、风险收益特征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具体而言,未来银行理财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布局,积极创新产品体系,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作为国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银行理财应主动作为、高效作为,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使命,充分发挥募集中长期资金、灵活配置资产的功能,精准对接实体需求。随着相关理念在投资者中的逐步普及,包括养老、绿色金融、“双碳”、ESG、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专精特新在内的多种创新主题类理财产品将作为银行和理财公司新时期的发力点。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跨境投资也将成为银行理财的新蓝图。在履行服务实体的金融本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持续完善理财产品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产品选择。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资本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银行理财还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理财资金直投的特色优势,加快形成以实体经济需求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以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此外,银行理财还应持续拓展投资边界,积极打破产品同质化局面,做优做强特色化产品体系。目前,理财机构的产品以固收类为主,资产投向及产品设计也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银行理财机构应更多深挖不同类型市场潜力,建设特色产品体系,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持续发力的基础上,拓展“固收+”及FOF产品布局,积极探索其他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持续加强产品创新,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丰富配置的资产类别,全方位丰富产品形态。